县委会议在我家举行
——抗日堡垒户王三友后人忆抗战家史
在邯郸县、永年、肥乡三县接壤有一个村庄———邯郸县姚寨乡牛堡村。村东北一处宽广的院子,从前的青砖灰瓦、数间矮小的老屋难抵近 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,早已崩塌。新盖的三间红砖灰瓦房,静静地凝视 着院前果木的花开花落。7月份,王三友的新居被叫花鸡邯郸县委党史研究室确 定为 “中共邯郸县委、邯郸县抗日民主政府革新堡垒户和联络站原址”。
谁能想到,这个一般的院子曾是邯郸抗日根据地一个地下交通枢纽 和革新堡垒户。在这重生之畅游时空里,县委会议常常隐秘举行;在这儿,从前安排抗 日县大队干部和兵士的食宿;在这儿,挂彩的干部和兵士在主人的精心 呵护下养伤;在这儿,宋任穷、高厚良、杨易辰、甘思和、焦善民、刘志坚等八路军首长曲折住宿……
在中国人民抗日战役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成功70周年之际,咱们来 听听老屋主人王三友的三儿子、80多岁的丛台区离休干部王志忠白叟是 怎么叙述那段抗战家史的…秋天的诗句…
100块大洋捐给抗日县政府
成为抗日革新堡垒户,也踏上了一条不知道而又充溢艰苦和风险的路途。
据王志忠介绍,父亲王三友生于清光绪21年 (1890年),是家中唯 一的男丁,上有七个姐姐,祖上留下万用表的使用方法360多亩土地,在当地也算较为富 裕的家庭。“其时父亲从一个一般乡绅走上抗日革新路途并不是先知先吕帅希 觉,而是在外甥———邯郸县第一任抗日县委书记李著前的发动和教育下, 接受了抗日革新道理,逐渐走上了抗日路途。”
评论(0)